不会读书、做笔记及学以致用?艾思奇的四篇文章让你大开眼界!(万字长文)

发布日期:2025-05-21 11:28    点击次数:85

Proletarier aller Länder, vereinigt euch!

图片

《读书和创造兴趣——答徐克林君》、《怎样养成判断力——答王锦心君》、《怎样做读书笔记——答易琼君》及《怎样能够把书本上的知识活用—— 答邱孝城君等》这篇四文章,原陆续载《读书生活》期刊上,后被收录《艾思奇全书》第1卷。

艾思奇同志在《读书和创造兴趣——答徐克林君》一文中对读书的生动比喻,

读书应该像吃橄榄,先尝够酸苦而后让它回甜,不要像吃蜜糖一样,一来就甜得令人作呕。

艾思奇四篇回答读者关于“读书与做笔记”的疑问中,提出了四个关键建议:

一、读书要创造兴趣,且要吃一点苦头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面临一个问题:读书是读自己感兴趣的书还是读难懂的好书?但艾思奇认为,

读一本自己不懂而又毫无兴趣的书,读起来很无聊。但是,如果一任兴趣的支配,就容易倾向低级趣味的读物。

读书如果只为了兴趣、为了享乐,读书本来的意义和目的就失去了。

读者要创造新的趣味,去适应好的读物。创造兴趣的方法就是努力去理解我们应该读的东西。因为自己的生活最容易理解,所以要随时把读书和生活联系起来。

然后,艾思奇进一步认为,

创造趣味也是相当艰苦的事。因为无论什么好书,无论用什么方法,也不会一拿到眼前来马上就了解,短时间内还是要忍耐些头痛。

只要我们坚决地努力去了解那本书,头痛的时间一定不会太久。忍受头痛自然地要吃一点苦头,但最终会了解并产生兴趣,只有这样,读书的能力才会进步。

读书要能够时时刻刻进步,必须时时刻刻打破阻碍,时时刻刻吃一点苦,而又接着得一点点乐趣。

二、读书需要培养判断力

大多数读者的一个常见通病,即不能辨别书中的内容是否正确,这也是很多读者面临棘手的问题。

但艾思奇认为,判断力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炼才能养成。

首先,读书时,自己心中要有标准和目的。不能因为别人说某本书好,自己就随便拿起来读读,究竟为什么好、为什么要读那本书,自己一点也不明白。读书前,最好对这本书先定出一些问题,这样才能避免读的时候,书是书,自己是自己,一点关系也没有。

其次,对于书的内容要随时有自己的判断。读书的时候,要时时刻刻运用自己的思想和自己所想到的去与书中所说的对照,决不可囫囵吞枣地将书中的一切都吞下。

最后,把读书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这才是真正的读书之道。

三、做读书笔记的方法

当谈到做笔记时,首先要知道做笔记的意义,他认为,

做笔记的主要的意义,还不在这里。它的主要的意义是在于整理我们从书中得来的知识,在于组织我们的思想。即是把从书中取得的知识,有系统地编制起来。

关于具体读书笔记的方法,他谈到两种方法,针对不同对象(新手和熟手),这两种方法分别是纲要式的笔记与摘要式的笔记。

其中纲要式的笔记,其实就要对书的全部内容进行分析,按照书本的逻辑系统浓缩为一个简单的记录。他曾讲到自己在读《资本论》时,对于其中内容特别繁复、分析得格外精微的部分,就用了这种方法。

对于这种笔记方法,他认为是必须坚持做的,因为,

这样做,时间或许要花得多,但是这是我们读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我们不能不做的,多花去时间也值得。

另外摘要式的笔记,他认为这种方法是,

在拔粹书中主要的意义和名言。可以边读边做;也可以在读的时候,于书上划上各种记号,读完以后再把它们录在笔记本子上。在录下来的笔记两旁或上下空白边缘上,加上各种记号和线条,加上各种的按语。

其实,纲要式的笔记和摘要式的笔记,是可以互相补充的,可以把这两种方法结合一起用。

除此之外,还有写眉批、写提要等方法,根本在于每个人的研究目标而定。另外在做笔记过程中,最好用不同的符号来标明各种不同性质的重要地方。假如为了以后容易检索到原书,在笔记本上加上“关于某某问题,见某某书某某页”等简单的提要就够了。这种笔记方法是晚年毛主席比较常用的。

因此,艾思奇认为,做笔记只是一种辅助方法,读书最根本的是要多思考和串联自己的思想,从书中所说的全部内容上来思考,从这本书中所说和那本书中所说的相互对照来思考,尤其重要的是把书中所说的和实际相对照来思考,且通过的这些思考,重新组织自己的思想,并表达出来。

四、如何学以致用

关于如何学以致用这个问题,首先是要真正读懂书本知识,才能在实践应用。艾思奇同志认为,

因为能不能充分懂,对于能不能活用的问题是有很大关系的。懂得充分,也才能充分地活用,反之,不能活用,原因就是 由于没有充分地懂。

如何真正读懂书本中的知识呢?

有两个原则:一、需要弄清楚书中每一个字句的涵义;二、需要对书中前后所表达的内容,要有连贯地加以把握,才能够得到整体的理解。

当彻底读懂书本知识后,最重要的是应用于日常工作生活中。将书本知识学以致用,也是需要一定方法。

艾思奇同志重点谈到有2个关键要点,他认为,第一 ,要注意不要把书上所看见的东西造成了一个顽固的成见。每一个读书人首先要有这样一个态度:

除了书本上所说的以外,世界上还有许多新的事情等待着我们去发现。所以我们只能把书本知识当做一种帮助或引导的工具,时时刻刻要准备着而且努力着去研究新的事物。

第二,不要将书本中的公式看成一顶硬帽子,硬套在工作或生活中各种事物上,而把它当做一个分析的原则来应用,那就可以活用了。

艾思奇同志举了“如何应用对立统一原则解释化学实验”的例子,他谈道:

譬如邱君说:“我们在学校里是有化学实验的,可是硫酸加锌的变化是种什么过程我就解释不出,在这变化里是怎样一种对立的斗争呢?……”要想用对立统一的法则套在硫酸加锌的变化上,自然是套不住的。但是,你先分析这个变化的内容罢,这里的变化过程中,一方面锌和硫酸中的酸根化合了,一方面硫酸里有氢气分解出来,在这一个过程中,就有化合和分解两种相反的作用同时在进行,这不是对立的统一吗?这不是很轻易地就“解释”出来了么?

今日分享此文,与志同道合者共勉。

图片

 

《读书和创造兴趣——答徐克林君》

(1934.11)

徐君的来信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大意是说,一般人现在都主张读活书,也即是说,不要死读。怎样才不算死读呢?关于这一点,他看过林语堂先生的一篇论读书的文章,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说“头悬梁锥刺股”的读法就是死读,读到头昏脑痛还要读的,也是死读;要读活书,这些方法都得抛到垃圾堆里去,趁有兴趣的时候才去读它,什么时候兴趣完了,什么时候丢下书本。但这样一来就糟了。有许多书,人人都说值得读,可是很难懂,一拿起来就要人头昏,全然说不上兴趣,不硬着头皮死读,实在一句也读不下去,要硬着头皮读,又恐怕违反读活书的原则,若要顾到兴趣,不是许多好书也不必读么?是兴趣要紧呢,还是读书要紧呢?

我们由徐君所说的话看来,可以知道他是感觉到读书和兴趣简直不能相容了。这就是说,要读好的书,就得牺牲兴趣;要有兴趣,便不必读好的书。但就读书的利益来说,是不是两种中可以牺牲了一种呢?要有益,当然不能读坏的书,所以,选择好的书,是要紧的,这一点决不能牺牲。那么,牺牲兴趣罢?但是,兴趣能使我们了解得更深刻,没有兴趣,读后便容易忘记,既使不忘记,也不会应用,读了等于不读。这样,兴趣还不是一样要紧么?我们又怎能牺牲兴趣呢?

林语堂先生叫我们注重兴趣,他的话,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倘若我们现在是二十七八岁的人,那么我们一定记得六七岁时在私塾里给八股先生教四书五经时所吃的苦头。自己不懂而又毫无兴趣的书,读起来多么无聊,这只要是有私塾经验的人就很明白的。即或你年岁小一点,没有进过私塾,一开始就进了所谓国民小学,一直到高级小学毕业,你仍然可以记得那学校里定死了的那些功课,有很多对于你仍是枯燥无味,这些枯燥无味的功课,你除了为应付考试而不得不暂时死记外,实在不想理它,一等考试过后,你便把它忘了。现今的教育只注重记忆,而不注重兴趣,结果就像这些例子一样,使读书的人费力大而得益少,浪费许多精力。所以,就从节省精力上着想,为要使读书的效果增加,也不能不着重兴趣的。

但同时要注意,我们注重兴趣,是因为它能帮助读书的了解,我们只能以兴趣帮助读书,而不能让兴趣来支配了一切。读书的时候,最要紧的还是书,选择书的时候,不能单凭兴趣,还是要找好的书,并且还要有计划、有目的。如果让兴趣支配一切,有兴趣的就读,结果乱读一大堆,读破万卷,得不到一点头绪,这样一来,读书就好像仅只为了兴趣,为了享乐,成为兴趣主义。读书的本来意义和本来目的就失去了。于是,为要保持读书的本来意义和目的,又不能不对我们的兴趣加以节制,而要着重计划和目的了。

说去说来,好像还是说两者都要紧,而同时两者又不能相容。其实我们现在已达到了这样一个结论。就是说,读书时,书的选择和计划是根本,而兴趣只是一种帮助,所以,我们必须把选择和计划当做基础,而在这基础上创造兴趣,切不可因为偏重兴趣而毁坏了基础,或忘记了基础。

于是,旧问题就回来了。不是刚才说过,好的书读了会使人头昏么?只顾选择好书,难道不会杀死了兴趣吗?

我们的答案是,我们已经说过必须由我们创造兴趣,而不能兴趣来支配我们。所以,现在的问题就是要怎样来创造兴趣,或,到哪处去找兴趣?然而,要解决这问题,就必须研究“兴趣是从哪里来的?”找到了它的来路,我们才把它拖得出来。

兴趣是从哪里来的呢?有的人或许会觉得这问题问得太突兀。他会说,“兴趣从哪里来吗?这简单得很,就是从我的心里发生的。我的心觉得有兴趣,于是就发生兴趣了!”有人还会把这话说得更书斋气一点:“兴趣”是跟着性灵来的,性灵所到的地方,便有兴趣。”这里的“性灵”和前面的“心”是一样的,不过说得更神秘一点。也就是更好听一点。

但这种解答,只是不肯多加思索和多加研究的结果。这种解答是等于不会解答。兴趣从心里发生,这是当然的事,还用得着说吗?如果仅仅以这解答为满足,那么,当我们问怎样可以创造兴趣的时候,我们只能答说:“等心里自己发生好了”,“等性灵自己来好了。”然而性灵几时来呢?我们不知道,于是只好拜倒在性灵的神下,等他高兴降临的时候,我们才可以有兴趣了。这结果,并不是创造兴趣,而是崇拜兴趣,让兴趣支配,还是兴趣主义!

这种解答自然不能满足我们的。这种解答并没有找到兴趣的来源,只在兴趣本身上加上了些花头,加上了一圈神秘的幻影,反而妨害了人们的更深的研究。这种解答非常浅薄。它的推理只是这样:兴趣在人心里,所以兴趣是从人心里发生的。这只要用一个例子来一比,就可以看出它的愚拙可笑的地方:例如,树生在土上,所以树是土里生出来的。其实我们要知道,树虽然在土上,却并不是根本土里生出来的,如果没有种子,没有适当的肥料,树还是不会生出来的。同样,兴趣虽然在人的心中,如果没有更根本的原因,也是不会平白无故地发生的。

那么,发生兴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我们的答复是:兴趣的发生,是由对于某件事物能有深切的关心或了解。自己不关心的事物当然没有兴趣,自己无论如何不了解的事物,也会使自己头痛。倘若能够了解了,便感到一种胜利似的欢悦,了解愈深切,欢悦的程度愈浓厚,这就是兴趣。就普通一般说来,一个人最能够深切地关心和了解的东西,就是与他的生活利害和生活环境有关系的一切事物。所以,对于自己生活周围的事情也最有兴趣。读书的时候,如果书的内容能被自己很清楚地了解了,或是那书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有关系时,就会引起兴趣,譬如地理,本是很枯燥的,然而读到与自己的乡土有关的地方,兴趣总会浓厚一点。

低级趣味的作品,有时很容易受一般人的欢迎,因为这些东西容易懂,读起来不费力,所以一般人对它也容易有兴趣。读书时如果一任兴趣的支配,就容易倾向低级趣味的读物,而不能接近较好的读物。所以,我们希望读者们不要因为看过了林语堂先生的那论读书的文章,就发生褊狭的误解而成为趣味崇拜主义者。趣味是要紧的,但趣味要由我们自己创造,我们要创造新的趣味去适应好的读物。创造的方法,就是努力去理解我们所应该读的东西。而因为自己的生活最容易理解的缘故,所以我们最好尽可能地常将书上的一切,拿来与自己周围的事物相印证,换句话说,就是随时把读书和生活联系起来。书籍的选择,也最好尽量选择能与自己的生活有关的作品。不过我们得要先声明一点,就是创造趣味也是相当艰苦的事,因为无论什么好书,无论用什么方法,也不会一拿到眼前来马上就了解的,暂时间还是要忍耐些时的头痛。然而,只要我们坚决地努力去了解那书,这头痛的时候是一定不会久的。忍受头痛自然相当地要吃一点苦头,但终于会了解,终于会发生兴趣,也只有这样,读书的能力才终于会进步。要能够时时刻刻进步,必须时时刻刻打破阻碍,时时刻刻吃一点苦而又接着得一点乐趣。读书应该像吃橄榄,先尝够酸苦而后让它回甜,不要像吃蜜糖一样,一来就甜得令人作呕。

《怎样养成判断力——答王锦心君》

(1934.11)

关于怎样养成判断力的问题,来问的人实在不只王君一个。看过一本书后,不能辨别书中的内容是否正确,只觉得里面所说的好像都有理,再看别一本书也是如此;这实在是许多读者的通病,也是他们自己觉得很难解决的问题。

在以前的读书问答里,我们做过一篇“怎样才不做书呆子”, 我们认为要不做书呆子,则读书时候就不可犯两种毛病,第一不要死读,第二不要乱读,看书后能融会,就不是死读,看书有计划,就不是乱读,但这两点之中,最要紧的仍是第一点,如果融会的能力不充分,那即使计划多么好,得益仍是非常微小。譬如吃东西,菜肴无论怎样可口,里面的滋养料无论怎样丰富,如果胃的消化力根本衰弱,吃下去对于身体仍是没有什么益处。要想使吃下去的东西发挥充分的滋养力,第一件要紧的事就是要使胃肠强健,要想在读书中得到真正的益处,首先就要注意融会的能力,要怎样才能够有融会的能力呢?答案不外就是,要有判断力,要能辨别书中的正确与错误。

怎样养成判断力呢?我们首先要说一句。判断力的养成,是要经过一定时期的磨练才能成功,决不会突然出现的。所以,读者读过了我们的这篇答复以后,也决不会马上由不能判断的人一变而为有判断力的人。这里不过是要举出几点应注意的事项也可以说是指出一条正确的道路,使判断力能在比较快的时期内养成。

第一 ,读书时,自己心目中先要有标准、有目的。我们读者,决不可单单因为人家说某本书好,自己就随便拿来读读。究竟为什么好?为什么要读那本书,自己一点也不明白。自己既然不明白这些,读起来当然就与自己漠不相关,读时泛泛地滑过,读后很容易地就忘记。这样读书,就读破万卷,自己也一无所得。所以,我们读书,最好先立定一个问题,不论是生活方面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读书时候,要注意着找这问题的解答。或者,当我们一本书到手时,在未读之先,就要想想这本书内会包含着一些什么问题,不管我们所想的正确不正确,总之,预先自己总要对于那本书定出一些问题来,预先有一个标准,读的时候才不会书是书,自己是自己一点也没有关系。这样,也才会有兴趣;才会对于书有真正的关心。兴趣和关心是融会的先决条件,这也好像吃饭,心里不高兴,消化力是不会旺盛的。

第二,对于书的内容要随时都有自己的判断。读者也许要问,判断力还没有养成之前,自己怎么能判断呢?这不是很困难么?其实我们要知道,凡是一个人,多少总能够有一些判断力的。不过,没有训练过的人,即有判断力,也是很弱,也是很不正确,但不管弱也好,错误也好,它总算是判断。看惯了古文,来看白话文,觉得很俗,这可以说是一种判断。失了业找不到事情做,自己说是命运关系这也是判断,这些都是不正确的判断。但是,正确的判断,都是由不正确的判断,继续改善而成。如果因为怕自己的判断不正确,就不肯下判断,结果就没有东西可以改善,因此也就没有能达到正确判断的一天。所以,读书的时候,要时时刻刻运用自己的思想,时时刻刻用自己所想到的去与书中所说的对照,时时刻刻要想法和书上的话辩难,不可因为听人家说是一本好书,便一字一句奉命惟谨地都要接受。除非觉得自己的判断真的被书中的理由驳倒了,决不可囫囵吞枣地将书中的一切都吞下。有许多人读了很多书,而判断力仍一点没有。这并不是他生来没有判断力,而是因为他不肯运用判断力,不肯磨练它,矫正它,换一句话说,他们是中了“读书不求甚解”的毒。读的时候自己一点 也不加思索,只空想着判断力总有一天会到来。其实,自己若不去探求,是什么也等不来的。“守株待兔”的旧话,想来读者都知道的。

第三,前面说要定标准,要随时运用判断,那么,怎样定标 ,怎样判断呢?提到这一个问题,我们就不能不注意自己的现实生活了。因为我们的思想,是不能超出现实生活之外的,要定立读书的标准,要运用判断,都非在现实生活里找材料和例证不可。没有发育成人的儿童,你要叫他对于恋爱婚姻的事下判断,是不可能的事。同样,整天忙碌于生活的店员学徒,要叫他们去想火星上的事情,也是提不起兴趣来的。读书的时候,应该时时刻刻把书上面的东西联系在生活中的事件上。好在我们生活周围的事件,也是非常丰富的,由里面去,寻找一些我们所要解答的问题,并且常常试着自己加以解答,然后用来和书上所解答的互相印证,看书上的是否比我们自己解答的更深刻、更正确。例如现在的世界恐慌,有的经济学书上说有恢复的希望(如美国的景气预言家fischer), 有的认为这第三期恐慌非到爆发成战争不可。然而是否有恢复的希望呢?我们生活周围的一切事实和消息就是最好的证人。能够看明白生活周围的事实,那么这两种经济学家的论调孰非,是很容易判断的。

有些人主张读书要注重“性灵”,好像有了性灵,什么事都可以判断的样子。其实这是“上等人”骗我们的话。不经过磨练,判断力决不会养成。没有正确的判断力,“性灵”也无从发生。把读书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才是读书的正道。

《怎样做读书笔记——答易琼君》

(1936.10)

一 、问题的提起

怎样做读书笔记?——这是每个初学的朋友,都常常碰到的问题。

过去,我们对于这问题,也曾经解答过;但是,仍然有读者们写信来询问。

最近,我们接到易琼君的来信,所谈的,也是这个问题。

易琼君由于书上的指示,由于自我检讨的结果,知道了做读书笔记的重要。但是,一方面“因为个人经济的限制,很多书是向旁人借来看的;因此,又不能做简易的读书工作,— —划红线和做眉批”,另一方面又“虽然知道做读书笔记最好的方法是:一篇东西看过把其中最重要的含义,用最简洁的文笔,另组成一篇简短的文字。可是为了自己组织文字的能力太薄弱,常恐自己实行得不适宜而损害原著者的原意,因此便不敢从事于这种笔记方法,而只使用“节录式”的笔记,——即是把每一章或每一段重 要的语句,直接的抄录上来。

“可是到现在,我感觉到如长期的使用下去,对于自己组织文字的能力,并没有什么益处;而且也常常碰到困难。譬如有的书,文字非常简洁,而前段后段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差不多每一句都是不可少的。这样,当我做起节录式的笔记来时,便不能不感觉到非常棘手。… …

“因此现在我虽然还在做笔记,但勉强的成分逐渐增加起来,简直有点'畏缩’做笔记了,有什么方法来挽救呢!”

最后,易君问:“也许还有更好的做笔记的方法,为我所不知道的吧?还是我自己所选择的途径不对呢?”

于是,他向我们问了,要我们告诉他一些方法。

二、为什么要做读书笔记呢?

在讲到问题的本身以前,我们先要问一问:为什么读书要做笔记呢?

有的朋友说:做笔记是为了要强固自己的记忆力,为了以后温习的便利。

有的朋友说:做笔记是为了练习自己的文字的组织能力;为了练习写作的本事(易君就似乎很着重这点)。

但是,做笔记的主要的意义,还不在这里。它的主要的意义是在于整理我们从书中得来的知识,在于组织我们的思想。即是把从书中取得的知识,有系统地编制起来。

如果不认清这个主要点,那么大纲便会变成记零絮的流水账;节录便会变成死的文字的抄袭。这样下去,结果自然要弄得兴趣索然,而“畏缩”起来了。

所以我们希望易君对于做笔记的意义要更进一步的去认识它。这是克服目前“畏缩”心理的第一步。

三、怎样做笔记呢?

笔记的形式有好几种,因此,我们的做法也有不同,让我们先看纲要式的做法吧!

这种笔记,对于初学的人是最好做的。因为初学的人所读的书,大都是“概论”、“入门” 一类的书,而这一类的书,每章每节,多半都有很明白的标题,读书的人,只要多看它几遍,便很容易把它的全部轮廓记住。所以,做笔记的时候,把书合起来。凭着自己的记忆和已有的知识,编成一个系统的鸟瞰式的纲要(如果书本的篇幅太多,每章也可以作一个纲要),然后打开书来,参照书上的节目,把自己的纲要再整理补充,在每个纲要的标题下面,简单的用自己的文字加上解析(如果可以用原文的地方,也可以用)如果要举例,也要自己想出来(当然可以摹仿书中的例子)。如果有疑问和批评,也要写在纲要的后面或那节目的下面。

这样做,时间或许要花得多,但是这是我们读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我们不能不做的,多花去时间也值得。

我们就拿《大众哲学》(五版)绪论来做例子吧!

绪论

一 、哲学并不神秘。——哲学的萌芽,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 。

二 、哲学和日常生活的感想不同点。

1. 日常生活的感想是混乱的;哲学是有系统的 … …

2. 日常生活的感想是零絮的肤浅的,哲学是我们人类对于世界的根本态度和根本认识,是研究世界发展的最一般的法则, ……

3. 日常生活的感想是自发的;哲学却是数千年来人类社会的实践和思想的发展的成果 … …

4. 日常生活的感想不能够正确的指出我们的出路和我们的怎样去做的方法;正确的哲学却能够作为我们行动的方法论,行动的指针 … …

三、神秘的哲学和哲学神秘的原因。

1. 神秘的哲学——观念论 … …

2. 神秘的原因——观念论的迷雾。

3. 打破神秘的方法——获取正确的哲学。

四 、哲学的重要任务,在于“变革这个世界。… … (删节号表示说明)

其次,我们就来谈摘要式的笔记吧!

这种笔记是在拔粹书中主要的意义和名言。可以边读边做;也可以在读的时候,于书上划上各种记号,读完以后再把它们录在笔记本子上。在录下来的笔记两旁或上下空白边缘上,加上各种记号和线条,加上各种的按语。

不过,要注意这种笔记的主要作用,仍然是在整理自己思想,在于有系统地取得书中最精彩的意义,而不是仅在录取那割断了思想脉络的文句。而且,这种笔记,最好用在读名著的时候。像伊里奇读黑格尔的论理学时所做的笔记,便是最好的模范。(这笔记,中文已有译本,名叫《黑格尔理论大纲》,刘及辰译,天津百城书店出版。)

让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吧!

……在国际主义者看来,所谓领袖并不是被视为一个异常的人物,而是被重视着,被研究着,当做革命的原理之一个异常的实践者(领袖是这样的)。

(《从一个人看一个新世界》译者前记) P3。

当然,纲要式的笔记和节录的笔记,是可以互相补助的。不过前者对于初学的人较容易。而后者则比较难些,因为时常会变成断了思想脉络的句子。

除了这两种方法以外,自然还有许多,例如:写眉批、写提要等等,都要看各人的研究目标来决定了。但像易君这样程度的人,以上两种也足以活用了。

四 、几个注意点

做读书笔记,有几点技术上应该注意的:

1. 笔记本最好用的活页。因为活页容易装折。

2. 写的时候,本子的左右上下都要留空白。

3. 要把书名、版数、作者姓名、作者立场、目录等写在笔记的前面。

4. 要在笔记本子上说明读完所经过的时间。

5. 文字要简洁。但是兴趣好的时候,不妨详细一点。

五 、完结

对于易君,我们觉得两种方法,都可以运用。希望易君再鼓起勇气去做。“万事起头难”,我们要坚持的做下去,克服这最初的难关。

我们盼望着易君以及其他朋友们把再试做的结果告诉我们。

《怎样能够把书本上的知识活用— — 答邱孝城君等》

 (1935.5)

近来社会上提倡读书的呼声一天比一天高,而一般人读书的兴趣也显然增加了。读书固然是好事,但我们希望,读书的人不要仅仅在数量上增加,也要在质的方面有了改善才行。倘若一切读书的人都爱上了低级趣味的读物,或者只知道在书中去找“闲适”,寻消遣,那不如不提倡读书还更好一点。可喜的是我们现在看见了许多的人都肯硬着头皮去读硬性书;他们努力要从书中去求得了解社会,了解世界,了解生活的知识,他们是抱着可爱的大呆子的蛮干精神去读书的。然而另一方面却又有一个大危险:因 为他们是勇猛的呆子,肯硬碰,于是就有人要把他们的这种好处当做弱点来利用,叫他们去碰顽固的石头,把无用的死书拿来给他们读,甚至于在他们面前提倡读古书读经。读者有时太热心了,一上了这个当,就全不知不觉地将最初希望了解世界,了解社会和生活的要求,忘得干干净净,无形中变成了前清时代型的书虫。这是多么可怕多么危险!好读书的朋友,对于这一重危险是不能不小心规避的。

近来有好多读者感到书本知识的活用很困难。据他们的经验,说是读了一本书以后,好像就仅仅是只知道这一本书,除了这书里面所说的事情之外,再也想不到与其他的事情有什么关联。读书是为要了解世界,了解社会和生活吗?“但从何了解起呢?”他们不禁要这样问了。接到了这样的疑问,我们不能不先去探究它的原因。为什么他们会感到困难呢?原因并不只一种,而其中的很重要的一个,就是上了硬碰的当,碰着了比石头还硬的死书。这些书离现实的社会生活太远了,对于他们自己切身的以及周围的问题,简直风马牛不相及,书的本身已经是死的了,要叫他们活用简直就无从活用起。想不困难,岂可以吗?

所以,当读者怀疑到书本上的知识不能活用的时候,我们第一先就要问他:你的书选择对了吗?倘若你抱着的是一块顽石,那么事情就很明白,你得把它马上丢去,另去找适合你的用途的书籍来阅读。你不要因为饥荒太甚,希望拿观音土来维持你的生命,那里面根本就没有滋养料,要求它能营养身体,是全然靠不住。倘或有慈善家用观音土来施赈,也一点值不得感谢的。

要读有价值的书,这是第一点。但是,有了好书,是不是一切困难都解决了呢?当然还没有。书的选择,不过是打破了第一重难关,不过要我们莫把观音土当做珍馐美味。但就是珍馐美味摆在面前了,还要看你的胃口会不会消化。事实上有了好的食品而不知道怎样消化的人,不是还多着吗?而现在邱君所遇到的,也就是这一种困难。邱君已知道什么是死书和什么是活书,知道找活书来读,然而他读了活书,仍不能够活用。他告诉我们他近来读了一本哲学理论书的感想说:“硬着头皮读下一遍,字句倒很清 楚,但是读完毫无理解。举的许多例子我也看懂了,说明的三大原则我也记得了,只是一样,毫不会用;除去书上举的例证,就自己一个也举不出来了。听他说谁错了于是我晓得谁错了,若使我自己去批判谁怎样错法又毫无把握。”由这几句话看来,可以知道邱君虽然读了一本很有价值的书,然而读的结果是只能跟着书跑,书上怎样就只知道怎样。要把所读的应用到社会生活的事件或其他书本以外的事件上去,都成了不可能的事。

现在开始答复他的问题罢。邱君的信中第一点是告诉我们,他所读的书,在书的本身他“都懂”了,只是不能应用。这里先要研究的,就是他所谓的懂,是不是充分的懂。我们并不是说他所谓的懂是假的,他说懂,自然真的有几分懂。不过懂也有懂的程度。有的人仅仅是懂得表面的几句话,有的人能懂得更深刻些。如果仅仅表面字句明白了,就以为充分的懂,就以为满足,那是不对的。因为能不能充分懂,对于能不能活用的问题是有很大关系的。懂得充分,也才能充分地活用,反之,不能活用,原因就是 由于没有充分地懂。所以,当读者怀疑到书上的知识不能活用的时候,我们除了像前面问他的书是否活书之外,第二步就问他自己是否充分地懂。书如邱君,我们由他的信中所说的看来,可以断定他对于所读的书,懂虽然懂了,但还没有透彻的懂。所谓懂得透彻,最少限度要做到这样两点:第一,不能单单是把字句念懂,对于字句里包含的意义却含混不明。“字句倒很清楚,但是读完毫无理解,”这正是不透彻的一个明证,譬如否定之否定的法则, 在字面上说起来,是很容易明白的。一个否定就是一个变化,这有什么不能懂,有什么不容易通呢?然而如果你单以这个为满足,就要发生很大的误解。例如“麦是被人吃了”,这是一个变化,于是就以为也是一个否定。殊不知所谓否定,它的意义并不是指这种外部的变化,而是指一种事物自身内部矛盾的发展所引起的本身的变化。像麦子里长出麦苗来,才算是否定,因为这苗是麦子自身内部发展成的,单在字面上去了解,不注意那字里所包含的意义,结果就是会这样把人吃麦子也误认做否定的。所以要懂得透彻,第一就不能仅仅把字句念通就算,而要认认真真地将意义弄清楚。

第二,单单弄清楚了意义还不够,再要进一步,对于书中前后所说的一切,要有连贯地加以把握,不要只注意了这一段,就将那一段的关联完全忘记了,以致不能够得到系统的了解。例如邱君就发过这样一个疑问:“麦子被人吃了,固然不是否定,但是变化是有的。难道这样变化的性质是超辩证法的吗?”在这里,他明明有这样一个误解,凡是辩证法的变化,一定都得要是“否定”才行,不是“否定”的变化,就一定是超辩证法的。他这里明明是把注意力过分地集中在否定两个字上去了,以为否定的变化就是辩证法的全部,忘记了否定只是一个环,此外还有种种的变化,如渐变量变之类,也是包括在辩证法里面,而且还在他所读的书的另外地方说到的。只因为他不能够将此地的否定和另外地方的其他变化联系地把握和一贯地了解,所以单就否定本身来说,他能够了解人吃麦子不是否定,固然很正确,然而为了注意否定却忽略了其他一切,这就是不透彻,这就引起了误解。

把字句包含的意义弄得清楚,并且前后一贯地有了整个的了解,这才算可以称说是透彻,然而这种透彻,也还仅只限于书本子上,我们现在要解答的问题即是要活用到书本子以外。在书本子上了解到透彻了,就可以活用了吗?可是可以了的,不过这所谓的“可以”,还只算是有了准备。没有准备,自然不能实用,然而有了准备,要实行起来,也还要再有一点适当的方法,没有适当的方法去实现,那准备也就是白白的准备。

要把透彻了的书本知识实际活用起来,还要有什么样的适当的方法呢?第一 ,要注意不要把书上所看见的东西造成了一个顽固的成见,不要以为这一本书上所说的一定就是完全无缺的定论。我们先得认定了,读书不过是一种帮助,帮助我们去认识世界,我们从书里所获得的,是别人认识世界的记录,但里面并不能够把世界上的一切都说完说尽。我们先要这样想:除了书本上所说的以外,世界上还有许多新的事情等待着我们去发现。所以我们只能把书本知识当做一种帮助或引导的工具,时时刻刻要准备着而且努力着去研究新的事物。先有这样的态度,我们就不至于自己 关死在书本子里,与书本知识适合的,固然要利用书本知识去解决,否则就要多费点力自己去分析,这是活用的初步方法。

其次,在应用的时候,我们也不能把书本上所说的当做死的公式,拿到所要研究的事物上去硬套。邱君说:“我们日常所遇见的事情,我就不会在其中发现辩证法的法则,拿公式硬朝下套,准得套错了。”这种“套”法,真的,是“准得套错了”的,我们也不赞成他这样蛮干!书本上所告诉我们的什么公式,我们只能把它当做一个模范的原则来应用。当我们要把它适用到一件事物上去的时候,不错,这原则是决不能忘记的,但我们更要紧的事情,是要先就那事物的本身去分析。譬如说对立的统一原则罢,我们不是要把空空的“对立统一”四个字加在那件事物上去,却先得要分析那事物的本身的种种要素,然后根据这原则,检查这些要素中间是有着些什么样的对立情形。这样运用,才可以很实际地了解这件事物的本身的对立,而不仅仅是一个硬套上去的公式!譬如邱君说:“我们在学校里是有化学实验的,可是硫酸加锌的变化是种什么过程我就解释不出,在这变化里是怎样一种对立的斗争呢?……”要想用对立统一的法则套在硫酸加锌的变化上,自然是套不住的。但是,你先分析这个变化的内容罢,这里的变化过程中,一方面锌和硫酸中的酸根化合了,一方面硫酸里有氢气分解出来,在这一个过程中,就有化合和分解两种相反的作用同时在进行,这不是对立的统一吗?这不是很轻易地就“解释”出来了么?所以只要我们不要将公式看成一顶硬帽子,而把它当做一个分析的原则来应用,那就可以活用了。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相关资讯